您当前位置:首页 -> 葡萄酒文化

银川口述史:宁夏第一瓶 干红葡萄酒的诞生

来源:银川晚报

2019-01-07
  记录一段历史,感动一份情怀,传播一种精神……2019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我们特别开设“银川口述史”栏目,寻访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记录我们这座城市的一路走来,留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与记忆,接续一份份感人的精神与情怀。
  本期采写:
  记者:刘旭卓
  栏目策划:
  丁洪 刘文静 李振文
  口述时间:
  2018年12月25日上午
  口述地点
  受访人银川家中
  刘虎山
  1951年出生于宁夏中宁。1985年至1995年期间,在玉泉营农场担任副场长、党委副书记、场长,见证了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1998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宁夏农垦集团副局长。2011年10月退休。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则新闻,说是宁夏21家酒庄的葡萄酒摆上联合国总部代表餐厅,供各国嘉宾品鉴。作为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看到这则消息很让人振奋,同时,也让我思绪万千,30多年前,宁夏生产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情景,好像又浮现在眼前。
  从玉泉营农场说起
  我是1985年8月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玉泉营农场当副场长的,那年我34岁。当时玉泉营农场的场长是谭以智,陕西人,大我近20岁,从他口中,我得知了原玉泉营农场的建设始末。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现在的玉泉营一带,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黄羊滩地区。当时包兰铁路以西是黄羊滩农场,以东是解放军84707部队农场,这个部队农场就是玉泉营农场的前身。
  1977年,大武口简泉农场的7、8、9三个大队与84707部队农场进行了土地置换,再加上青铜峡连湖农场的一部分职工,最终组建了原玉泉营农场。农场建立之初,耕地面积不足1万亩。
  那个年代,玉泉营农场荒滩连片,经营十分困难。因为是新开发的土地,遍地砾石、沙质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职工生活也很艰难。当时农场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这片地域不仅土壤条件不好,而且干旱缺水,一亩小麦的年产量最多不超过400斤。
  为什么要说这段历史?因为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其实和这艰苦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火炕催根”种葡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面临上面所说的困境,玉泉营农场决定申请实行多种经营,试种葡萄。1981年,谭以智到河北沙城引进了葡萄条,但由于没经验,种了20亩,全失败了。这位1953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专科生和当时的园林技术员,开始研究葡萄在玉泉营如何才能成活。
  谭场厂后来告诉我,他们想提高地温促进葡萄发芽,于是想了个土办法——用火炕催根。他们把葡萄枝条扎成小捆,码在火炕上,覆上沙土,将温度控制在28℃~30℃,并在沙土上面浇水。20天左右,葡萄枝条的根部开始发芽了,可以直扦建园了,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火炕催根”。1982年,玉泉营农场用这种方法种了3000多亩葡萄,成活率大概在70%左右,效果很不错。这些葡萄的成活,为之后宁夏酿造第一瓶干红奠定了基础。
  农场也十分重视人才储备。1982年,从中国果树研究所引进了两位专家——张国亮和刘效义,张国亮后来成为玉泉营葡萄园基地科的科长。1983年9月,通过中国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先生的介绍,玉泉营农场一行8人到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葡萄酒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葡萄酒技术的学习。
  什么是干红葡萄酒?
  通常,葡萄酒按含糖量不同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四种;按葡萄酒的色泽又分为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三种。干红葡萄酒是指葡萄汁中所有糖分几乎全部发酵转化为酒精,每升葡萄酒中残糖量低于4克的红葡萄酒。具体到宁夏的酿酒史,在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出现之前,是没有干型葡萄酒的,只有甜型葡萄酒,通常也是调配型葡萄酒。中国古人酿造的葡萄酒,一般也就是甜葡萄酒。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