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头条

紫色之媒 ——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途中故事采撷

来源:宁夏日报

2020-10-07
  宁夏银川,贺兰山下,北纬38°。

  一棵藤蔓从“牙牙学语”到精壮强悍,绿了又黄,黄了再绿,一年又一年。晶莹的葡萄吸收日月精华,深采土地灵气,犹如玲珑的姑娘,微微探出头来。可她,还不是最好的选择。

  贺兰山东麓,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砂石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黄河灌溉便利。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特有的风土条件,将这里“酿”成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这里的每一颗葡萄,都有生命,亦有使命。

  世界葡萄酒大师、《世界葡萄酒地图》编撰者杰西斯·罗宾逊认为:贺兰山东麓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

  中国的葡萄酒看宁夏,宁夏的葡萄酒在山脚下。

  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为主导的宁夏葡萄酒年产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50多次摘得国际金奖,产品出口美、英、法、澳、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宁夏一张叫得响的“紫色名片”。

  2020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签署,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是本次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之一。

  酒为媒,酒亦美,酒之魅,紫色之于宁夏,意义非凡。

  比利时布鲁塞尔时间9月11日,素有“酒界奥斯卡”之称的第27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榜单正式发布,中国产区共荣获100枚奖牌,宁夏产区以48枚奖牌位居中国奖牌榜的第一名,其中4个大金奖、26个金奖、18个银奖。2020年度的“中国最佳葡萄酒”来自宁夏产区的长城天赋酒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2016,获得中国区参赛酒款的最高分。

  消息传来,竟是异乎寻常的平静。

  时光倒退两年。2018年3月,立兰酒庄2款葡萄酒在德国柏林葡萄酒大奖赛上获得金奖,面对祝贺,酒庄负责人左新慧淡然一笑:“现在获奖没有多少惊喜了。这几年,贺兰山东麓的酒庄哪家没获过几项世界大奖?”

  超然的自信,源于宁夏葡萄酒比肩世界的品质,源于一代代“酒农”深耕葡萄酒产业的决心与韧性。

  酒为媒,首代“酒农”醉心酒事业

  与欧洲产区动辄几百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相比,宁夏的葡萄酒初出茅庐;在大众印象中,宁夏葡萄酒黑马一般横空出世不过几年时间,而实际上,背后已经沉淀了30余年的岁月。

  1985年2月,春寒料峭。在贺兰山脚下,在原宁夏玉泉葡萄酒厂一间废旧仓库内,几名年轻人兴奋异常——依靠普通水缸和学回来的技术,他们酿造出了宁夏历史上第一瓶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

  不是为了跻身国际舞台,更不是为了参与世界葡萄酒的巅峰之争,35年前的这瓶葡萄酒,更多地被赋予了“脱贫”的含义。

  贺兰山下,十年九旱,农作物连年欠收,一个“穷”字,深刻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中。上世纪80年代初,地方政府依托玉泉营农场组建玉泉葡萄酒厂,试种葡萄等经济作物,尝试挖掘相关产业链,试图通过多种渠道,改写千百年来既定的人生。

  改变,未必成功;不变,注定失败。

  酒厂成立时,竟还没有一名略通此道的酿酒师。1983年,玉泉葡萄酒厂8名员工赴河北省秦皇岛市学习酿酒工艺,不到20岁的俞惠明身在其中。一年后,8名年轻人利用当地所产的多种葡萄酿酒,最终,蛇龙珠所酿葡萄酒口感浓郁,契合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在众多葡萄品种中表现优异,遂在玉泉营广泛种植。

  有了葡萄美酒,却少有消费市场。当年的宁夏酒市场,白酒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俞惠明领衔酿造的葡萄酒口味再好,也难通壁垒。销售不畅,酒厂一度濒临绝境。

  1990年,2名从北京某酒企慕名而来的外国酿酒师找到了俞惠明,在品尝过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美酒后,一举收购了10吨滞销的酒,灌装贴标,在北京一瓶268元被抢购一空。

  作为酒厂最高级别的酿酒师,俞惠明当时的月工资刚过60元,与他一同并肩作战的7名酿酒师中,已有6人因生活压力另觅良枝,俞惠明选择留下,他似乎预感到宁夏的葡萄酒,并不平凡。

  1998年3月,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原玉泉葡萄酒厂的基础上注册成立,2000年,俞惠明主持酿造的西夏王干红葡萄酒在法国世界名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是宁夏葡萄酒第一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此后,出自宁夏的葡萄酒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频获大奖。

  守得云开见月明。以俞惠明为代表的宁夏第一批“酒农”终于等到了梦想中的春天。

  酒为媒,红线千里系住两颗心

  70后女酿酒师高源,大学毕业后遵循父亲的“命令”,只身远赴法国波尔多大学系统学习酿酒工艺。         

  2007年回国后,家中巴掌小院儿成了她的酿酒作坊,年近七旬的老父亲为了支持女儿的事业,满世界帮她“淘”葡萄,选出品性口味最相投的那一款作为酿酒葡萄。

  花一样年龄的女孩子,把手深深地扎进土地,感受大地带给葡萄秧苗的温度、湿度。高源在学习到世界顶尖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后才发现,大道至简,越是纯粹原始的生长方式,越能保持葡萄的本真生长,酿出的酒,越醇、越甘、越自然。        

  2008年5月,第一批3000瓶葡萄酒带着小院的泥土芬芳,被馈赠给相熟相知的亲友。一位西班牙籍酿酒师在品过高源自酿的葡萄酒后,不远万里两次来宁,意欲代理这款葡萄酒,并为它起了一个大气洒脱的名字——阙歌。

  “阙歌”之名源自《满江红》,有心人希望这款酒能像冲关的将士,将宁夏人的豪气云天带往全世界。

  阙歌果然不负众望,2016年,在招待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国宴菜单上,银色高地家族珍藏霞多丽白葡萄酒和银色高地阙歌干红葡萄酒赫然在列。

  那是酿酒师高源和丈夫吉利共同创造的高光时刻。

  早在法国留学期间,高源与吉利相识相恋。吉利家族三代酿酒,爷爷和爸爸都是凯隆世家的酿酒师。1855年波尔多酒庄分级中,凯隆世家被列为三级庄。坚持手工酿造葡萄酒的吉利与高源的酿酒理念高度吻合,2012年,在爱人回到故乡不长时间后,吉利追随而来。

  如今,金发碧眼的吉利常年生活在贺兰山脚下的银色高地酒庄,与相爱的人一起耕种、收获、酿琼浆、品甘露,经营着这一方世外桃源。

  吉利说:“我因为爱来到宁夏,因为酒而停留。”

  很多人会在宁夏的葡萄酒中,品出不同于其他酒的味道,或许,这正是爱的味道。

  博纳佰馥酒庄庄主夫妇彭帅、孙淼从法国名列前茅的葡萄酒商业和酿酒学校毕业,取得法国国家认证酿酒师资格。从异国他乡精致亮丽的生活中跳脱出来,孙淼的柜子里,法国香水蒙了灰。如今的她,戴着草帽扛着锹,亲自侍弄着葡萄园的一草一木。

  彭帅理解孙淼的选择,他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跟随女友来到贺兰山下。一株株葡萄藤将两颗相爱的心缠得更紧,他们不求量多,只求质优,他们信奉亲自耕作才是葡萄酒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贪心的人做不了匠人,懂得知足的人,会将这份知足酿进酒中。

  宁夏的葡萄酒中不缺少爱。九月兰山酒庄庄主尤成栋和高玉蕊、独立酿酒师邓钟翔与爱人孙洁……一个个深情的故事被酿到酒中,一杯杯有爱的葡萄酒被送到世人面前。

  酒为媒,塞上美酒闻名全世界

  在宁夏葡萄酒界,那个故事耳熟能详。

  2011年9月7日晚,在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举行的品醇客(DWWA)世界葡萄酒大赛颁奖典礼上,宁夏贺兰晴雪葡萄酒庄出品的“加贝兰”干红葡萄酒获得10英镑以上波尔多风格红葡萄酒国际金奖——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获得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最高奖项。英国《每日电讯》用《为中国举杯》大标题报道了“加贝兰”获奖文章和照片;法国《巴黎人报》也报道了宁夏贺兰晴雪酒庄夺冠的消息,文章开头写道:“这是葡萄酒世界的革命,最好的波尔多式的酒不都是来自法国。”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等专家把脉贺兰山东麓的风土条件: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独特的风土条件所具备的土壤、光照、温度、降水、地形、水热系数等条件的组合,可以使葡萄酒在酸度、甜度、果香、单宁、酒精决定葡萄酒品质的五大因素上有卓越表现和平衡协调,所以,这里可以酿造出具有“甘润平衡”典型东方风格的葡萄美酒,是中国最具潜力、可与世界高品质产区并肩的产区。

  宁夏的“紫色名片”正积蓄力量,向着更高的层级迈进。

  数据显示,宁夏葡萄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8%,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36个酒庄建成旅游基地,年接待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关于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的意见》《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为葡萄酒产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不仅如此,宁夏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葡萄产业管理机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对全区葡萄产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协调管理。同时,还成立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架起了政府与酒庄、产区与市场、宁夏与世界的桥梁。

  2015年,自治区政府实施110国道绿化美化及环境治理工程,不仅拓宽了原有公路,还建设完善了沿线的葡萄酒休闲旅游基础设施。这条全长50余公里的旅游大道与沿线的酒庄、葡萄园共同形成了贺兰山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组委会宣布,2021年大奖赛将正式花落宁夏银川,届时,银川将正式成为“世界酒都”,以东道主的身份欢迎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评委,对近万款葡萄酒开启3天品质评估。

  宁夏的葡萄酒,已从初出茅庐成长为中国葡萄酒的中坚力量。

  宁夏的葡萄酒,也正在成为宁夏连通世界的一座重要桥梁。(记者 秦磊 王婧雅 王莹)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