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头条

黄思明:全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 争取早日实现“当惊世界殊”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22-06-14

  6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宁夏银川市开幕,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思明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党代表,请您谈谈对这次的报告有什么感受?

  黄思明: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全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言顺书记所作的报告站位高、理念新,目标明、措施实。 体现了奋进新征程、实现新发展的时代内涵,也反映了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是一个政治性、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好报告,也是一个彰显实干精神、体现责任担当、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好报告。 那么,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葡萄酒等“六特”产业,作为葡萄酒产业的从业者,我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新华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黄思明: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宁夏葡萄酒产业起步于1984年,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万公顷,共涉及12个市、县(区〕。截至2021年,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2.5万亩,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酒庄酒产区,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1/3。现有酒庄(企业)实体228家,占全国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23%。年产葡萄酒1.3亿瓶,占国产葡萄酒酿造总量的37.3%,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是坚持国际化视野、高端化定位,开启产业发展新征程。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贺兰山东麓产区荣膺国际侍酒师协会(ISG)授予的“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的“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提供了新平台。

  二是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提升,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葡萄酒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贺兰金山、西夏镇北堡、农垦玉泉营、青铜峡鸽子山、红寺堡肖家窑为主的5大酒庄集群。印发实施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构建“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区、八个产业镇”空间布局,构筑“32521”产业布局,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

  三是坚持产业化推进、融合化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突出富民导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闽宁镇等地组建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社会化服务,葡萄酒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及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季节性和固定用工岗位13万个,酒庄(企业)年支付工资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1/3来自葡萄酒产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酿酒葡萄种植使35万亩山荒地变成绿色长廊,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产区植被覆盖率,葡萄园“深沟浅种”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美丽的葡萄园和风格迥异的酒庄成为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和生态屏障。产区1/3以上的酒庄具备餐饮、住宿和参观品鉴等旅游接待功能,获得2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酒庄有12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酒庄旅游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的重要元素。

  四是坚持市场化机制、品牌化营销,提升产业发展新活力。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和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七届葡萄春耕展藤活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品牌价值281.44亿元,位列全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是坚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重塑,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建设应用酒庄追溯和综合监管平台,对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流通等进行可视化监管、矩阵化追溯、智能化预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指导酒庄(企业)科学生产。

  新华网: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如何与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在提升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影响力,推进国家葡萄及葡萄酒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方面,有怎样的发展路径,请您跟我们谈谈。

  黄思明: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报告对葡萄酒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措施,充分发挥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平台优势。

  在综试区建设上下功夫,发挥国家赋予综试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在政策创设上求突破,在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上求突破,在创新产业园区运营建设上突破,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上突破。 在产业发展与生态恢复的结合上下功夫。 在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推介上下功夫。 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农业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