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让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在《中国日报》上的署名文章梁言顺
葡萄酒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潜藏的艺术价值,风靡全球、享誉世界。宁夏是世界葡萄酒大家庭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两次视察宁夏都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动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增添了信心。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宁夏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担当使命、抢抓机遇、高位推动,获批建设中国首个特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给予宁夏“葡萄酒之都”的认可,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宁夏“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宁夏葡萄酒踏上了追寻“紫色梦想”的“快车道”,跑出了扮靓“紫色名片”的“加速度”,成为了支撑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新引擎”。世界葡萄酒业界一致认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
“小葡萄”成就了前景无限的“大产业”。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的“黄金地带”,拥有1100米左右的“黄金海拔”,这里的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高、土壤通透好,是世界公认的高端葡萄酒“黄金产区”,在黄河水的滋养、贺兰山的呵护、无限好“风光”的哺育下,经过36年的耕耘树艺、艰苦创业,昔日贺兰山东麓的茫茫戈壁如今已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造就了宁夏葡萄酒典雅大气的东方风格、中国特质。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倾力打造,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产区优势,做大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酒庄酒发展模式,区域化布局、产业化推进、市场化发展,不断拉长做强全产业链,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葡萄酒产业综合效益,计划到2025年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正是看到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轩尼诗、保乐力加、中粮、张裕、长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纷纷在宁夏抢滩登陆,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2.5万亩、占全国的近1/3,酒庄228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每年吸引1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研学,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产区,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做大葡萄酒产业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小葡萄”带动了风生水起的“大创新”。宁夏葡萄酒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强。在产业发展初期,宁夏曾一度照搬照抄别人的种植方式,简单移植别人的酿造技术,复制借鉴别人的开发模式,好的风土条件却没有酿出好的葡萄酒,在市场竞争中“水土不服”。我们深刻认识到,好葡萄酒既是种出来的,也是酿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只有在田间地头注入科技力量、在酿造车间添加创新要素、在生产工艺彰显自身特色,宁夏葡萄酒才能引领中国葡萄酒在全球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近年来我们立足宁夏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围绕良种苗木、种植管理、酿造工艺、产品调配、陈酿储运、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成立了3家葡萄酒专业学院和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全力打造全国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繁育基地,加快建立完善自己的繁育体系和酿造技术标准,注重开发独具特色、风格多样的葡萄酒产品,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酒庄,自主开创的浅清沟、斜上架、深施肥、统防统治及高效节水灌溉等种植技术在全国推广,繁育种苗供应全国,真正把葡萄“芯片”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葡萄酒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现在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风生水起,一颗颗葡萄因创新“紫”了起来,一瓶瓶佳酿因创新“火”了起来,一个个酒庄因创新“强”了起来,先后在品醇客、布鲁塞尔、巴黎、柏林4个国际顶级赛事上斩获大奖上千个、以超过中国奖牌总数60%以上的绝对优势位居中国奖牌榜首位,拿奖拿到手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真正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小葡萄”厚植了绿意盎然的“大生态”。葡萄酒是紫色梦想,也是绿色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视察时强调,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我们深刻领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贺兰山东麓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试验田”,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总书记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先行产业、绿色产业,扎实做好“葡萄酒+生态”的文章,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万亩荒地变成了葡萄绿洲,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实现了葡萄酒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日的贺兰山东麓百里葡萄长廊郁郁葱葱、风景如画,一片片种植基地绿意涌动,一座座特色酒庄星罗棋布,“园成方、林成网”,不仅构筑了区域气候改善、黄河水土保持和“三山”生态涵养的绿色生态屏障,而且修复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上世纪50年代消失的雪豹重现贺兰山,野生岩羊、马鹿等种群明显增加,绿色生态已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幸福底色。
“小葡萄”促进了联动内外的“大开放”。葡萄酒作为世界通用的“文化语言”,是宣传宁夏最好的“形象大使”。我们立足“定位国家级、彰显国际化”的目标,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宁夏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葡萄酒为媒介和支点讲好宁夏故事,以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为平台和载体传播宁夏声音,积极与国际市场并线接轨、衔接贯通,推动宁夏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走出去”,把世界葡萄酒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引进来”,把宁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出去”,一大批各地客商因葡萄酒与宁夏结缘,许多国内外友人因葡萄酒把宁夏当作了“第二故乡”。现在宁夏与海内外的经贸往来愈发频繁、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葡萄酒已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知宁夏的一张“紫色名片”,宁夏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小葡萄”牵动了致富增收的“大民生”。葡萄酒产业既是宁夏的特色产业,也是群众的致富产业。贺兰山东麓作为宁夏主要的移民安置区域,生活着123万从大山梁塬搬来的移民群众,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广大移民群众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从中获益,既能通过种植葡萄、流转土地增收,还能在家门口的葡萄园务工创收,形成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葡萄酒产业真正搭建了创业就业的“致富桥”、种下了致富增收的“摇钱树”、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富民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宁夏葡萄酒产业已经与老百姓的“钱袋子”紧密相连,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移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广大群众通过葡萄酒产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小葡萄托起了群众的小康路。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蓄势待发。我们将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乘势而上、奋勇前行,进一步做优产品特色、做大产区品牌、做强产业支撑,着力打造“葡萄酒之都”,让宁夏的“紫色梦想”绽放全球,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