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贺兰山下的笑脸

来源:农民日报

2020-08-10
  贺兰山下、宁夏银川市南端,有一座只有24年历史的小镇,这里是生活着6万多名西海固生态移民的永宁县闽宁镇。

  “闽宁”,这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小镇,因扶贫而生,为脱贫而建,它见证了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开花结果,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扶贫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尤为牵挂的地方。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开始了对宁夏的对口帮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命名、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建设闽宁镇,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东西对口协作就此展开,“山海牵手”不懈苦干闯出了一条易地搬迁的脱贫康庄路,“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特色扶贫的一大创举和成功典范。

  20多年过去,闽宁镇实现了改天换地般的逆袭与蜕变:昔日“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0元,增长了近27倍。日前,记者来到闽宁镇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村貌、欣欣向荣的产业、和谐富裕的生活,也捕捉到了村民用勤劳和奋斗奔向小康的身影。

  农妇变主播 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小康生活

  硬化的水泥村路四通八达,陇东特色的民居整齐划一,屋顶上的光伏板闪闪发亮。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卧室、客厅、厨房无不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美丽现代的原隆村,如今有1998户10578名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居乐业。

  “欢迎大家关注李镇,关注李镇不迷路,李镇带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贫助农……”在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从福建来到闽宁镇挂职的副镇长李辉钦正在直播,摆在他身边的是当地的黑枸杞、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

  “能够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年来到闽宁镇,我感到一种传承和使命。”李辉钦告诉记者,除了直播带货,他还借直播平台推介闽宁镇,“如今的闽宁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不仅物质上脱了贫,生活变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更足了!”

  与李辉钦的直播间一墙之隔的,正是原隆村村民组建的“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团队。27岁的马燕是团队中的骨干。

  6年前,马燕一家人居住在以“苦”闻名的西海固地区,在马燕的记忆里,以前的生活“除了山就是山,除了地就是地。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搬到原隆村后,生活随之改变,马燕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落成之后,她成为第一批上岗女工。

  “我们这个扶贫车间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就业服务、电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告诉记者,“闽宁禾美”是一个消费扶贫品牌,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让贫困家庭稳定增收。目前扶贫车间录用原隆村员工52人,其中建档立卡44人,90%为女性员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扶贫车间带给马燕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机会。2019年,经过扶贫车间的培训,马燕成为一名“带货主播”。她和村里的姐妹们成立了“闽宁巧媳妇儿”品牌,把宁夏当地的特产枸杞、黄菊、黄花菜等拿到网上去卖,好的时候一天能有200单-300单,每个月可以赚到2000元左右,卖得好还有提成。

  如今,马燕已经有了不少粉丝。观看马燕的直播,很多人都会被她的笑脸打动。“我们年轻人不能总是依靠政府的帮扶,要用自己的双手换取小康生活。”马燕说,“我现在的收获特别大,一是自己有了收入,可以随时拿钱给孩子买玩具、买吃的;二是精神状态变好了,我学会了化妆,变得更漂亮了,每天都要把自己收拾整齐来见粉丝,琢磨着怎么把货卖得更好。”

  产业壮大了 就永远有赚不完的钱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橡木酒桶,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阵阵酒香……这里是立兰酒庄的地下酒窖,也是原隆村村民刘莉工作的地方。

  跟马燕的经历很相似,搬出大山也是刘莉一家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以前我们住着土坯房,爱人在外面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只够一家人温饱。”刘莉告诉记者,搬到闽宁镇之后,他们一家分到了一套新房子,有电、有自来水,还安有太阳能热水器,不光居住条件大有改善,最重要的是,她和丈夫都能在村里的酒庄上班,再也不用东奔西走、聚少离多。

  贺兰山东麓是葡萄酒业内公认的“黄金产区”,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投资,刘莉所在的立兰酒庄就是村里最早引进的企业之一。立兰酒庄流转了原隆村2400亩土地种植酿酒葡萄,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200多万元。农忙时节,酒庄摘葡萄用工在200人以上,仅这一项就能为村民增收近300万元。

  “我们村是闽宁镇企业最多的村子。”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要有好的脱贫产业。自2012年以来,原隆村由村集体出面,整合流转了村里大部分土地用来发展致富产业。除了葡萄酒庄,还引进闽宁扶贫产业园、华盛绿能、壹泰牧业等大批企业,发展起花卉、食用菌、树莓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依托这些特色农业资源还发展起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

  得益于处处开花的脱贫产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有了更多门路和选择,或在扶贫车间上班,或到企业和园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分红等多渠道增收,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勤劳致富的故事在原隆村不断上演。为了帮助村民更好地就业,原隆村还办起劳务派遣公司,服务村民找工作,提供技能培训。“产业扶贫有可持续性,只要产业壮大了,就永远有赚不完的钱。”王升说。

  酒庄的工作也是刘莉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从一开始在葡萄园里捡石头、除草,到现在在车间里操作设备、学习酿酒,38岁的她已经是酒庄的车间主管和酿酒助理了。刘莉的丈夫也学会了种葡萄、酿酒,现在负责管理一个60公顷的葡萄园。夫妻俩月收入近万元,刚搬迁过来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现在已经买上了小汽车。

  “有了自己的事业,我的孩子在学校说起我来都很骄傲。”站在葡萄园里的刘莉,身边是绿意盎然的葡萄藤,脸上的笑容坚定又自信,“政府把我们搬出来,就是想让我们在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一开始我们想着脱贫就很好,现在我们要奔小康啦!”

  保障来兜底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离原隆村村部不远的地方,一栋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去一看,里面有厨房、活动室还有洗衣间。原来,这里是“原隆村兜底保障服务中心”,由村集体投资十万余元建成,能够为村里孤寡、残疾等生活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日间照料、爱心饭桌、洗衣、理发、洗浴等多项服务。

  王升介绍,“原隆村兜底保障服务中心”是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兜底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手段。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279人,目前只剩2户16人未脱贫,都属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政策兜底户。此外,还有孤寡、独居、五保以及生活不便的特殊人群都是中心兜底的对象。“今后还将根据兜底保障对象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关怀。”王升说。

  74岁的老人魏牛娃是保障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他身患残疾,无儿无女,也没有劳动能力。村里为了照顾他的生活,不仅通过保障服务中心为他提供服务,还通过村民小组,每天都安排志愿者去他家里转一转、看一看,打扫打扫卫生,催着老人按时到服务中心吃饭。

  “老人有个侄子,平时都在外面打工顾不上照顾,村集体就把照顾老人的活儿给接了过来。”村民小组组长张东学说。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带了一群人来家里,老人很激动,总想咿咿呀呀说点儿什么,但因为早年失聪,语言能力逐渐下降,表达不清楚。张东学长期照顾他,能大概听懂,就给记者们做起了“翻译”:“他看见这么多人来很高兴,说自己现在吃得好、生活好。”

  记者们离开的时候,老人一直送到路口,冲着我们挥手,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原隆村的幸福生活既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东部地区的积极帮扶,更离不开当地群众的艰苦奋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相信原隆村未来的生活,会像贺兰山的葡萄酒一样,越酿越香,越来越醉人!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