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区动态

贺兰山网评:《星星的故乡》,定义葡萄酒的中国味道

来源:宁夏新闻网

2024-06-03

  《星星的故乡》在央视播出后,让观众真正了解了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底色,通过故事的设定和情节的铺陈,戏剧冲突之下,暗藏的是“人的奋斗”,宁夏人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更为重要的,则是让葡萄酒这个“舶来品”,拥有了诠释“中国元素”“宁夏气质”的核心功能。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去追剧,就会发现更有味道的体会。

004.jpg

 

陈郁  摄 

  葡萄酒古已有之,“葡萄美酒夜光杯”是中国人对于它的浪漫记录。然而,这个充满西方生活元素,生产标准、口味特征的产品,却在宁夏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最终加入了属于中国的文化特征,而这恰恰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以及以“酒庄酒”为特色的产区特色拥有生命力的根本。

  事实上,当我们拿出这本“说明书”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发现,我们按照西方的标准种植葡萄、酿造产品、参加评奖,但最终支撑这个产品的,仍然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剧情以酒庄的发展为主线,诉说创业者的艰辛之路,这恰恰是宁夏贺兰山葡萄酒多年以来发展的缩影。我们在这片几近荒芜的土地上,生产出了不亚于外国同品类红酒的产品,得到了国外评价体系的认可。但真正让产业行稳致远的,不只是葡萄酒这个载体,更是中国人的拼搏精神,宁夏人不屈的性格。这在《星星的故乡》的剧情推进中,正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淋漓展现。

002.jpg

 

白茹  摄
 

  相信所有了解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展的人都清楚,这些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和酒庄,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拿奖拿到手软,已经完成了这个产品品质的基本定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植入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让更多人接受中国的产区酒庄酒,接受这样的口味和文化特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更离不开人们的努力和坚守,以及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微妙变化。曾经有一位B站博主做过一次盲评,将法国、南美,以及中国宁夏的酒庄酒进行普通消费者的盲测。得到的结论是,宁夏红酒的口味更适合中国人的喜好,但他们唯一缺乏的,就是对于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可以想见,推动这个底层逻辑成立的,就是对中国元素的加持,对宁夏认知的体感程度。换句话说,人们选择的葡萄酒产品,一定是有性格的,一定是具有阐释中国品质的内涵,一定是具有宁夏故事的具体展现。

003.jpg

 

陈郁  摄
 

  《星星的故乡》正在试图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让宁夏葡萄酒的性格更加丰满,解决了我们不断在国际斩获金奖,但难以获得大众情感认可的局面。你喝到的宁夏葡萄酒,有着中国产区的风味与气息,这些潜藏于中国土地中的辽阔与温润,是一个具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最为需要的精神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自己的红酒,不仅有不输于任何国外名酒的品质,更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态度,而这一点,宁夏人做到了。

  或许,《星星的故乡》正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如何在这样一个中国人无比自信的升腾年代,做足中国元素的情怀,让宁夏味道更加具体化、标签化,从而塑造一种中国的红酒标准,用中国人对于葡萄酒的理解和哲学,摆脱传统的西方评价体系,用强大的产品自信、品质自信、品牌自信,为葡萄酒加上浓烈的中国标准,重新定义这个产品的风格,让“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情怀,转化为可积淀、可传承、可发扬的中国味道。(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小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