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享有“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美誉,这里累计种植酿酒葡萄10.8万亩,运营葡萄酒企业、酒庄22家,年产成品葡萄酒1500万瓶。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红寺堡酒庄,坐落在定武高速边上。驶下定武高速600多米,就能抵达红寺堡酒庄。红寺堡酒庄葡萄园占地5500亩,一眼望不到边。
葡萄每天都要浇水吗……来自湖北学习平台的段兰英十分好奇,她的疑问当场获答:“这里位于宁夏最干旱的地区,葡萄园铺的是滴灌设施,根据需要进行灌溉。”
红寺堡酒庄副总经理姜茂才说,企业花了11年才种出这片葡萄园,在没有遭遇大灾的情况下,1亩地能生产500—600公斤酿酒葡萄。“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带上,这样的产量相当高!”
走出葡萄园,采访团深入红寺堡酒庄的“塑魂”之地:地下10米的酒窖。长110米的酒窖长廊两侧储存着6万多件30多万瓶葡萄酒。
姜茂才表示,经过数年窖藏,葡萄酒口感更加复杂、味道更加醇香。
酒窖中,陈列着一款“1236”标识葡萄酒,是为纪念“1236”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酿造的:21世纪前后,宁夏为红寺堡区引来黄河水,让这片荒芜之地焕发勃勃生机,先后安置了23万余名西海固移民,发展起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得知姜茂才分管红寺堡酒庄销售业务、2024年营收1420万元,安庆市委讲师团陈大士赞叹:“种植、酿酒、销售、做品牌——红寺堡酒庄实现了产业一体化。”
的确,红寺堡酒庄贯穿一、二、三产业,近年来发力文旅产业,建成鲜食葡萄观光长廊、采摘园、垂钓园,开展葡萄酒文化博览、会务接待、餐饮住宿,日接待游客千余人。
“中国风”醉美世界
东方裕兴酒庄,是一个尽显“中国风”的酒庄,除了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更有意蕴深远的红酒品牌。
酒庄酿造的“戈蕊红”品牌系列葡萄酒,取“戈壁滩上绽放的红花蕊”之意,有3款干红葡萄酒:“金樽”“玉碗”“夜光杯”,名字取自“莫使金樽空对月”“葡萄美酒夜光杯”等诗句。
截至目前,“戈蕊红”系列葡萄酒斩获国内外奖项171个,连续四年捧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大金奖。
在东方裕兴酒庄,宝鸡学习平台编辑部负责人黄河,第一次了解葡萄酒全流程酿造工艺,感到“眼前一亮”,惊艳于红寺堡葡萄酒产业的科技加持。
东方裕兴酒庄销售总监张志学端起一杯干红葡萄酒,向采访团展示红酒品鉴之道。
“红酒挂杯是怎么回事儿?”河南学习平台执行总编辑赵红现场请教。
“从红酒挂杯的粗细和流速,可以判断酒龄长短和酒精度高低。”张志学说。
在东方裕兴酒庄,采访团看到一名女主播在线推介“戈蕊红”系列葡萄酒小甜酒。张志学说,东方裕兴酒庄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在线推介葡萄酒,现已开拓广东、福建、湖北等十几个省份市场,其中既有100多元一瓶的亲民酒,又有近2000元一瓶的高端酒。
红寺堡葡萄酒,一头连着品质生活,一头系着民生大计。据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产业办公室主任韩鹏介绍,红寺堡区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近7亿元,带动劳动力就业60万人次,创造劳务收入6000万元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
采访团走进红寺堡酒庄大厅,迎面是一面“土墙”,上书“红寺堡”3个大字。酒庄名、背景墙皆有故事——
10年前,白军投资建设酒庄时,发现“红寺堡酒庄”已被注册。他远赴安徽,高价从注册人手中买下这个名字。
细细看来,这面“土墙”呈灰、黄两色。正中央的棕灰色土壤是沙土和灰钙土——这种土壤在红寺堡区十分普遍,十分适合种植葡萄。四周的黄色土壤,正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肥沃黄土,适合种植庄稼,代表土地的生命力。
“土壤,是财富之源。”姜茂才说,红寺堡酒庄不敢忘本。红寺堡酒庄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规模并不算大,却建有一座葡萄酒博物馆。
“2014年,红寺堡酒庄所在地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姜茂才指着照片说,11年来,红寺堡酒庄书写了一部艰辛辉煌的历史。
吃水不忘挖井人。姜茂才解释巨变之因: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黄河水上扬300米“提到”红寺堡,激活了这一方土地。
“真的,这11年太伟大了!”参观结束,北京延庆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主任卫京京为新时代点赞:“了不起!”(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杜晓星 祁国昌 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