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管筑牢“品质防线”,从源头守护风土纯粹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银川市将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至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严密政策体系与标准管控,为地标产品的纯正血统保驾护航。
银川市政府统筹规划,把地理标志保护纳入《银川市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十四五”规划,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策引领—标准落地—执法护航”的闭环管理。建立涵盖116项标准的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开发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54家用标企业100%接入,实现种植环境监测与质量全程可追溯,确保酿酒葡萄原料80%以上源自核心产区,守住“产地真实”生命线。
联合执法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专项监测和跨区域“地理标志护航行动”,全市共开展6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专项监测,依法核查处置88条涉嫌违法线索;联合周边省市开展“地理标志护航行动”,移交转办线索6条,查处冒用专用标志、虚假宣传等案件9起,警示约谈用标不规范企业4家。强有力的联动执法,有效维护葡萄酒市场秩序,让侵权者无所遁形,让守法经营者安心发展。
司法维权打通“快处通道”,以创新破解维权难题
当知识产权遭遇侵权,高效便捷的维权渠道至关重要。银川市司法系统主动作为、创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银川市在全国率先设立“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整合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等力量,建立“六站六联六治”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将葡萄酒相关知识产权纠纷的平均处理周期从6个月大幅缩短至两三个月。同时,创新“一链通办”模式,以“行政审批+行业部门+企业”服务模式整合各级涉企服务资源,通过并联审批为企业节省开工时限65.7%,降低大量时间成本。
西夏区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抓手,关注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联合西夏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监督行动。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已向辖区12家未办理排污许可证的葡萄酒庄下达《关于限期办理排污许可手续的通知》,指导督促其依法申领排污许可、实现合法持证达标排放,以司法力量守护产区生态,为“紫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某酒庄诉某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中,西夏区人民法院启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快速通道,组织知识产权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双方律师三方会商,从立案到调解结案仅用15天便成功化解纠纷。此举既为权利人挽回全部经济损失,又通过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服务保障激活“澎湃动能”,让品牌闪耀世界舞台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银川市以精准服务保障为支撑,聚焦服务创新,凝聚跨部门、跨领域发展合力,通过搭建品牌推广平台、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厚植产业文化根基,推动葡萄酒产业从“品质优势”向“品牌优势”跃升。
银川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推行“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共育品牌模式。同时,设立“5·19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日”,开设国际英文网站,举办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等40余项国际赛事,并在中阿博览会搭建专属展台……一系列举措让银川葡萄酒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银川“葡萄酒+文旅”融合模式潜力凸显。图兰朵葡萄酒小镇、贺兰山宿集等文旅项目,以及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宁夏农垦玉泉国际酒庄,每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年产值突破20亿元,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产区品牌的认同。
此外,银川市发布《银川葡萄酒指南》、开设产区课程、拍摄专题宣传片,持续讲述“紫色故事”,为品牌注入深厚文化内涵,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不仅是一杯美酒,更成为可品味的文化符号。
截至目前,银川市已有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专用企业54家,年产量突破7500万瓶,累计斩获国际大奖1300余项。这套“三维联动”模式成效显著,正为银川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注入法治动能与产业活力,让紫色佳酿自信飘香世界。(作者 刘旭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