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天夏酒庄,“老东家”是天津国资委;
华东尚贺酒庄,系青岛国资委下属企业;
西班酒庄,为一长沙民营企业家建立;
……
这些酒庄“籍贯”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家: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下文简称“文旅小镇”)。

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
这座文旅小镇,究竟在哪儿?
青铜峡市,贺兰山南段,有处山缺,10公里宽。山缺东侧,即为小镇。
记者采访得知,在宁夏,有两处贺兰山缺:一处在贺兰县,山体险峻;一处在鸽子山,地势平缓。
贺兰山南缺,东西衔接宁夏、内蒙古,驱车15分钟,横跨两地。这里,人杰地灵,备受历史和现实青睐。
看吧!贺兰山下,出土鸽子山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1万多年;贺兰山上,蜿蜒明长城,也有500多年历史。贺兰山缺,坐落文旅小镇,却是不折不扣“小字辈”。
文旅小镇,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的八个产业镇之一。在建以来,只有四个年头。
就“个人手笔”而言,在诸多“老前辈”面前,文旅小镇却是不遑多让。
青铜峡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乾说,文旅小镇占地1489亩,投资30亿元,集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八酒庄入驻,中欧风格不一,一座座时髦极了。
这座文旅小镇,正在创造历史。
花甲之年再创业
2021年,这处贺兰山南缺,还是一片荒滩。
然而,还是挡不住“葡萄酒孔雀”,一只只竞相西北飞。
究竟是一味盲从,还是慧眼识珠?
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标尺。在此创业的葡萄酒人,一个个有话说。
“我特别喜欢鸽子山:在酿造葡萄酒上,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西班酒庄创始人金家瑞表示,“在种植和酿造上,只要不犯大错误,产品能在国际上拿奖。”
在西班酒庄品酒大厅,就有一面奖牌墙。其中,尤以第十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上,西班干红葡萄酒,所斩获的市场金奖,引人瞩目。

西班酒庄红酒得大奖。
他解释说,这要归功于贺兰山缺:在这里,西北风和东南风反复拉扯,通风效果好,病虫害就少。山下冲积平原,土壤层次分明,适合种酿酒葡萄。东距黄河,只有15公里,自流灌溉便利。
原本,长沙老家,金家瑞做进口葡萄酒,一干就是20多年。
2018年,他听说“宁夏出好酒”,就来鸽子山实地考察,发现这里酿造的葡萄酒,相比自己经销的洋酒,也别具特色。
于是,花甲之年的金家瑞,携家人,到千里之外的贺兰山缺——过去只在词中闻——二度创业:从过去卖洋酒,到如今酿国酒。
在这里,金家瑞租得5000亩土地,其中3000亩种葡萄,年产1100吨。前四年,他们没有自家酒庄,要租用别家酿酒车间。

西班酒庄外景。
今年,金家人建成西班酒庄,自酿720吨葡萄酒。当年,金家瑞两个女儿,远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参加波罗万酒展,现场抓到订单。
“老外喝葡萄酒,好喝是关键,价格要合适。”金家瑞现身说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一定能走出去。
今年11月上旬,西班酒庄营销队伍,同时亮相上海、香港、厦门、南京等地,参加葡萄酒大展。当中,没有金家瑞。他守在贺兰山缺。

西班酒庄桃红葡萄酒。
上年纪的金家瑞,逐渐退向幕后。两个女儿走向前台,开始全面接班,成了西班酒庄新庄主。
“两个女儿,一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一个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别拥有学士、硕士学历。”金家瑞说,孩子们眼界开阔,外语流利,能把他创立的葡萄酒品牌,更好传承下去。
如父亲一般坚韧,金家第二代,继续扎根贺兰山缺,并从这里走向世界。
古风新潮一相逢
文旅小镇周遭,环绕着青铜峡酿酒葡萄三大基地,足有15.3万亩大,占宁夏酿酒葡萄总面积1/4。
葡萄酒,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西班酒庄为例,每年用工七八个月,要请150多名周边移民,前来务工。光工资,就要支付350多万元。
金家瑞,从品酒大厅到酿酒车间,最后登上酒庄观景台,指点山河,“现在,鹿、黄羊、兔子、狐狸……这些野生动物都有了,就出没在葡萄园里。”那边,有一眼温泉,从地下汩汩冒出。

鸽子山葡萄园。
生态好了,也让文旅小镇“如虎添翼”:今年9月,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
眼下,文旅小镇推出文化体验游、研学游,以及康养线路。
游客走进酒庄,体验生态采摘,参观酿造工艺。每座酒庄,都建有各自文化长廊,尤以王朝天夏的出挑:里面浓缩着企业发展史,积淀着青铜峡红酒文化。
黄昏时分,游客走进天幕营地,烤肉品酒,平添更多滋味。

文旅小镇夜景。
“鸽子山旅游业态,十分丰富。”赵乾举例说,除了酒庄游,这里有明长城、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清凉寺、庙山湖。文旅小镇设有游客中心,提供餐饮服务,具备一定接待能力。
古风新潮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年,文旅小镇,就举办了音乐嘉年华、青年联谊、中式婚礼……人们凭吊历史,追逐时尚,不断成就热门打卡地。
“收拾”山河焕新生
1000多年前,宋代,岳飞等武将梦想“踏破贺兰山缺”“收拾旧山河”,他们寄希望于金戈铁马。
1000多年后,新时代,今人“收拾”贺兰山与黄河,打造文旅小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举。
贺兰山缺,曾饱经战争蹂躏,备遭生态痛楚。今天,这处中国自然地标,不再被“踏破”,而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有范儿,不断迈向新生……(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杜晓星 见习记者 李霞霞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