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葡萄酒旅游 -> 酒庄故事

志辉源石:三代人传承中国式葡萄酒庄

来源: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

2018-02-01
  从银川驱车半小时,记者来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冲积平原。
  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带着记者登高眺望,占地近2万亩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绿色尽染,七八个大小湖泊如蓝宝石镶嵌其中。酒堡建筑在巍峨的贺兰山衬托下,显得更加秀美。
  “酒庄建在废弃的矿山砂坑上,是我们祖孙三代用了30年时间,甘洒汗水,传承下来的中国式酒庄。”正在为贺兰山东麓逐渐成长的绿洲震撼时,听到袁园的这句话,记者感受到了志辉源石酒庄的双重价值: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在贺兰山下建起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庄。
  1980年,在通往贺兰山的一个路口,立着一块“老袁砂石场”的牌子。当时,袁园的爷爷带着袁辉(袁园的父亲)、袁志两个儿子,还有几个工人,上午挖砂,下午装车。“即使是三伏天,人工不停铲砂,后背都晒得脱层皮。”忆起当年,袁园十分感慨。
  上世纪80年代,袁园的爷爷原是运输公司职工,后成为改革开放时最早下海经商的一批人。就在那时,他在志辉源石酒庄的原址上开办老袁砂石场,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其间,成立志辉实业集团,“‘志辉’是取自爸爸和二叔的名字。”袁园说。
  2002年,袁园爷爷60岁时,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爹辛苦一辈子也该歇歇了,该是你们接班的时候了。袁辉接管荒山荒地,袁志接管矿产砂石,两兄弟守好家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2002年至2008年间,袁辉挥汗贺兰山下,在废弃的砂石矿区上,种果树、种蔬菜,致力于荒山整治及生态再造。“当年,这里飞沙走石,到处是荒山沙砾,没有人烟,矿区开采过后留下的砂坑满目苍夷。”志辉实业集团董事长袁辉回忆。
  2009年,听说宁夏打造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的消息时,多年来在荒山野岭上尝试各种转型而迷茫的袁辉,看到了曙光:“一举三得呀,一是解决荒地的使用问题,二是葡萄种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解决多年来追随我们创业的人员就业问题。”
  正当袁辉义无反顾投身葡萄酒产业,决定打造中国式葡萄酒庄时,却与家人产生了分歧。
  家人建议:“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以从小酒庄做起,再逐步做大。”
  袁辉态度坚决:“一定要做代表中国文化的一流的葡萄酒庄,不做则已,做就做最好。”
  袁辉坚持文化先行,他自己设计,在废弃的采砂矿区中,利用砂石采空区的错落地势和各类废弃建筑材料,将返璞归真、虚静恬淡的中国园林美学标准、青砖青石鱼鳞瓦的汉代建筑元素,与葡萄美酒的气息巧妙结合,天人合一,营造了一座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葡萄酒庄。一切摸索着干,把铺好的现代化地板砸掉,换上古朴厚重的地板,把白色石灰墙全部刮掉砌成石头墙,仅酒堡天花板就拆了四五回,直到满意为止。
  记者徜徉在酒庄中,一种别样情怀涌上心头:黄河上游,贺兰山下,只见古朴酒堡、特色阙楼、园林小品,酒庄与贺兰山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更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葡萄酒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一座中国式葡萄酒庄。目前,志辉源石酒庄作为唯一的葡萄酒庄,入选国家文化部第六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几年前,袁辉带人挖掉1500亩已经挂果的葡萄树,引起轩然大波,别说家人不理解,就连农民都觉得“他疯了”,“长得好好的挖掉了,损失六七百万元呢。”袁辉坚信好葡萄是种出来的,老树挖掉后种上了优良新品种,而且把每亩葡萄产量控制在400公斤以下。他如此果敢,是宁愿以低产量换取高品质葡萄酒。
  十年励精图治,昔日荒芜的废弃沙坑,崛起了靓丽的生态葡萄景区。目前,已建成生态林15000亩,治理采砂矿区4300亩,种植各类树木300余万株,大大改善了环境。
  志辉源石酒庄渐渐在业界名声鹊起,曾有国内一资本大鳄看好酒庄有意收购,但袁辉婉拒:“酒庄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娃娃,你会把自己的娃娃卖掉吗?”
  2015年,袁园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了。毕业季,父女俩徜徉葡萄酒庄,边走边谈。
  袁辉说:“一个女孩子,到你梦想的地方去,去做你喜欢的事,爸爸不想让你过多背负家庭重担。”
  袁园望着美丽的葡萄酒庄说:“我从小就喜欢这里。”
  当年,袁园接管志辉源石葡萄酒庄,回到祖辈辛勤耕耘的热土上,成为宁夏最年轻的酒庄掌门人。
  袁园从小目睹祖辈艰苦创业,他们坚毅的性格耳濡目染,“不知不觉,父亲两鬓添了白发,我不替他分担谁来分担!”她指着酒庄西北角正在建设的足球场和温泉酒店说,“明年就可投入使用。酒庄将继续打造以葡萄酒旅游为核心,生态观光、运动休闲、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对于葡萄酒庄的未来,袁园的眉宇间写满了希望与坚毅。 (时明霞  荀 瑜)
责任编辑:王莹